By Sohail Inayatullah and Peter Black
這是「黑天鵝」嗎?
來自上海的「未來學家俱樂部」(Futurist Circle)發起人Louis(鄭科驥)提出這個想法,他認為,既然從未有人預測過 COVID-19 冠狀病毒的出現,那麼是否可算是個「黑天鵝」?[1] 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主要是由於「黑天鵝」現象,是指涉一個無法預測,且完全出乎意料之事。這次的冠狀病毒,其實有跡可尋;它只是新興傳染病(EIDs)預測中的一個冠狀病毒,事實上,人們更應該開始為面對另一個冠狀病毒的出現作準備。
這個預測並非空穴來風,基於以下的5個論證,我們認為這是即將來臨的事實:
- 這項討論,從廿世紀末,在新興傳染病預防的文獻和探討中已有一定比例的增加趨勢(Morse, 1995)。
- 不少學者和專家都同意,某些嚴重的新興傳染病常藉由單一具有高度突變性的RNA病毒所引發,而且常是源自於動物。近期70%的新興傳染病多源自於人畜共通傳染病,而且多來自於野生動物 (Jones et al., 2008)。
- 冠狀病毒是近期新興傳染病領域中最活躍的病種,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和2012年的中東呼吸系統症候群(MERS),其病種都是冠狀病毒(Fan et al., 2019)。
- 蝙蝠在新興傳染病學研究及科學文獻中,已被證實是最常見的病毒來源(Olival et al., 2017)。
- 研究指出,SARS和人畜共通傳染病最常見也最容易傳播的場所,多半在現場宰殺的傳統市場。在人畜共通傳染病研究中,病毒的傳播通常來自飛禽類(鳥市或是生禽市場),而SARS則是源自於買賣野生動物的傳統市場(Webster, 2004)。雖然,自SARS發生以來,不少國家已致力於改善甚至取消傳統市場(FAO, 2015)-尤其是販售各樣野生動物的市集,但效果不彰。因為傳統市場的存在,牽涉到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因素。雖然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傳統市場的勢微,會是個重要的政策,但我們也預期「文化把策略當早餐吃」,不需要全球性的共識和文化上的新轉變,傳統市場仍會回籠。
前述五項都是在COVID-19前已提出,因此,對新興傳染病領域的學者專家來說,此現象並不值得過於驚訝。僅管確切的發生時期難以預測,但是從販賣野生動物的傳統市場而引發的冠狀病毒傳染,並不是不可預期的事(Fan et al., 2019)。
在未來學中,未來洞察力不是指涉我們可以預期確切的時間點,那是屬於市場投資和股票交易等的領域。對未來的洞察,是在於預期明天(未來)的議題和現象,並從今天開始行動以解決或解除。以此觀之,冠狀病毒的根源,或說是微弱訊息,早在10多年前就已出現。
「文化把策略當早餐吃」
那麼,身為未來學者的我們,為什麼要選擇在這個流行病的中期,提出這些討論和訊息呢?在中國的未來學者們提出幾點討論:
首先,「這與中華飲食文化有很深的關聯-現宰現殺的生鮮肉品是華人的首選」;此外, 食物危機的記憶還深植人心。再者,對政府的仍具有某種程度的不信任。例如:「人民對於冷凍肉品的認知過少,主要是由於資訊的不透明,因此他們忽視傳統市場禁止買賣活禽生獸的規範」。那些販者有些是私獵戶,只想獲利,對於可能造成的社會成本置之不理。除此之外,許多較原始或少數部落仍有著『食用現宰的「活禽生獸」更健康,因為等同於吃進「生命」』的遠古觀念。因此,對於禁令的漠視或緩慢回應,就不難理解。
這不單是文化上,或是擔心通報會丟工作,還需考量中國在文明化上仍存在不同的落差。在這個脈絡中,包含有「古世界觀點」、「共產主義世界觀」以及現在必然要涵括的「全球性世界觀」。自從事件曝光後,中國政府改為透明化且動態地釋出訊息,也已使得病毒的傳播有比較明顯的趨緩,給世界有因應的時機。
社會議題的形成或者難以言喻,又參雜多元的觀點-通常是相互角力的;其中來自各方的利益與策略糾纏不清,引領議題朝著不同的方向延伸,也在造成剖析上的複雜性。
我們用未來學的因果層次分析法(Causal Layered Analysis, CLA, Inayatullah and Milojević, 2015)列出六個核心架構的不同層次觀點-傳統市場販商、官僚(用以解釋COVID-19在中國擴散初期的狀況以及在伊朗的狀況)以及四個當下的緩衝策略端-中古世紀角度、醫療角度、市場以及普羅大眾。
傳統市場 | 官僚 | 公衛 | 醫療 | 經濟 | 普羅大眾 | |
表層 | 讓傳統市場繼續營運 | 不分享有關疾病的消息 | 減緩病毒使系統機制得以運作 | 確保醫藥及健康體系可以產生解方 | 經濟指標-持續衰退 | 懼怕與恐慌 |
系統 | • 在可能終止營運的張力下工作
• 游走法外 |
工作-害怕因前述的現象被清算 | • 隔離
• 社交距離 • 監控 • 封鎖 • 縮短擴散曲線峰距 • 利用apps和人工智慧 |
• 找出疫苗解除所有疫情
• 運用新科技加速解決方案的執行和產生 |
• 收益與互聯網引發下跌的壓力
• 不確定性嚴重影響市場經濟 |
• 人們試圖尋求可依循的方向
• 領袖和企業領導者對如何平衡經濟和公衛沒有明確的決策 |
世界觀 | 經濟-獲利,致富 | 政治-主權 | 中古世紀-安全 | 醫療-加上AI人工智慧加上部份公衛的範圍 | 資本家-市場經濟 | 群眾傾向扁平的體系,但尋求專家意見 |
迷思/隱喻概念 | • 「賞金獵人 」
• 「有錢好辦事」 |
大人物 | • 打斷傳染鍊
• 「延緩火勢」 |
「銀彈」 | 「無處可藏」-「機會無限」 | 「誰才值得
相信?」 |
由上可見,在全球因應的挑戰,是在於不同的核心架構各有不同的世界觀,且伴隨著不同的利益焦點。藉由CLA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各觀點;但透過情境分析,我們才能檢視另類的發展可能性。
未來可能發展的情境?
我們從數百份文章報導中,歸納出四個可能的未來:
- 喪屍來襲(CDC 2020)。這個未來的情境模擬,主要是由於病毒的突變特性,加上懼怕加上恐慌而來的。不確定性導致了市場經濟的崩解,供應鍊、觀光、交通及會議等全都中斷,若是沒有造成憂鬱,也會產生嚴重且長期的衰退和退縮。錯誤的決策導致了政權的失信和改變,從伊朗和美國可見端倪:只要體系一受到壓迫,就立刻崩壞;這是未來可預見的常態。對於早先瘟疫肆虐的記憶還留在各世代中,在這個未來情境裡,懼怕和恐慌主導了一切。
- 需求中止。當下,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致力於「縮短擴散曲線峰距」,以使各國的健康體系能運作。未來,COVID-19變成另一個冬天流感-對老人和抽煙者有較高的危害。然而,解決和常態化大概需要一年的時間。大型醫藥企業在疫苗成功製造後,可預見在2021年的獲利機會;同時,世界快速變化的步調得以趨緩,人類和地球都得益。溫室效應首度減弱,威尼斯這類觀光客過盛的城市,得以喘息;在地化有解;人們開始注重內在生活,越來越多的人會靜心和冥想,短期的在家工作成為一個常態,只是機關行號對於員工在家工作的投入仍有疑慮,持觀望態度。因此,在這個中止期過後,一切又回歸之前的正常。在這個未來裡,放慢是為了再加速。
- 全球健康議題覺醒。大型的人工智慧企業、科技、新創及公衛專家投入解決此次的疫情。我們正式進了數位0時代-利用結合基因組學和人工智慧的基因科技來加以監控和預防。5P醫學的醫療生態得以落實-預防性(preventive)、精準(precision)、參與性(participation)、醫病夥伴(partnership)以及「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在疫情擴散後所發展出的創新突破-及時偵測及大數據健康監控等,脫穎而出。正如病毒始於中國,國家不得不運用創新科技以因應之。Toynbee的關鍵少數與開放科學與科技在此時引領風潮;居家工作衍生了新的聘僱關係;基本薪資成為評判社會優勢的指標,我們著重在對弱勢照顧,而不再放大強者。年輕人不再代表未來,而是現在。這樣的瓦解才能得以舖陳工業4.0革命的成功。除了外在的創新,也有內在的創新-社交革命。實證科學與科技主導公共政策,而不再聽命於特定的專家或領袖。從COVID-19得到的思考,也可套用在氣候變遷上。在這個未來情境裡,世界遭受到全球性的劇烈改變,包含企業轉化、社會轉型,而且不再回歸原貌,同時,個人的隱私成為這個未來的議題。
- 強弱消長。這不是天啟,也不是喪志之言,更不是魔法-只是健康和財富差距會逐漸地下降。封鎖的牆四處築起。WHO和其他的國際組織企圖維持主導,但在病毒不斷地分裂和影響所有人的身心靈的重覆中,所作的努力無效,世界回到了歐洲中古世紀,離全球化越遠越好。在這個未來情境中,弱勢已被遺忘,跨世代間存留著過去流行病的資訊。
不同的世界觀衍生的未來十分不同。以上的四個未來情境中,第一個反映出情感的恐懼;第二個「需求中止」和第三個「阿里巴巴魔法」主要是立基於科技的突破、大型醫藥與科技機制的以及個人和社會的介入。最後一個情境則是反射不智行動的後果。
我們的結論與下一步
要預防下一波的擴散,首先,我們建議要在維護販者利益的條件下,貫徹全球傳統市場和野生動物交易及黑市的禁止和改善。這項行動所牽涉到的人、團體和經濟價值十分龐大,單是中國的野生動物產業就已值美金74億。然而,這次事件帶給中國的代價,單計算觀光和民生消費,就已是數倍之多(Machalaba and Kartesh, 2020)。
儘管如此,仍可預見潛在的阻撓:即使禁止野生動物交易可在經濟層面達到共識,但還有文化的逆襲-「為什麼我不能用會讓我強健的方法進食?西方文明過度支配了我的生活!」。姑且不論傳統市場和野生動物交易是否能得以成功地被遏止或改善;因著COVID-19流行病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將被詳盡地加以探至和分析。尤其是對後SARS和2009 H1N1流行病的策略運用性(事實上,只有部份實際落實),以試圖找出共通原則。也就是:將會持續有組織支持並平穩全球狀況,透過要求國符合國際衛生規範,為下一個流行病因應和預防做準備。
第二,促進對疾病的偵測是必須的,即便是在初期,尤其針對風險形成與增加性的評估以及疾病擴散的推估。這個建議更全面地支持新科技,例如次世代定序儀(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 NGS),大數據分析,AI人工智慧及相關偵測疾病的應用程式。
帶有批判性的第三個建議,則是促進研發具有真正預防力的策略,以便掌握人畜共通傳染病途徑的形成,改變食品製造、農業、土地利用與野生生物的關係 (Allen et al. 2017)。例如:創造人與野生生物的緩衝區、新興農業的收益研究、或是考量新興傳染病(如,COVID-19)風險的土地規劃等。甚至從更基本的角度,重新省視現在的「多,再多,更多」的發展模式,找到真正的預防策略。用生態健康的角度來省視,切記,大自然是會反撲的,而且向來如此。
結論:雖然這次的疫情危機,看似一項關乎全球人類健康的危機,但其實不止於此。這已是一個關乎領導力與管理的議題,更與我們期待生活其中的世界相關;更是對地球文明的考驗,要的是我們共同面對和解決。
如果我們不儘快行動,下一個「新冠病毒」已在轉角!
About the Authors
Sohail Inayatullah, UNESCO Chair in Futures Studies, USIM, Professor, Tamkang University, Taiwan and Associate, Melbourne Business School,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sinayatullah@gmail.com. www.metafuture.org
Dr. Peter Black, One Health Foresight Consultant and Veterinary Epidemiologist peter@essentialforesight.com www.essentialforesight.com
Special thanks to Russell Clemens for copy editing the manuscript
“Translated by Yu-Yi Liu, revised by Kuo-Hua Chen”
REFERENCES
Allen, T., Murray, K.A., Zambrana-Torrelio, C. et al. Global hotspots and correlates of emerging zoonotic diseases. Nat Commun 8, 1124 (2017).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7-00923-8
Inayatullah, Sohail and Ivana Milojević. 2015. CLA 2.0: Transformative Researc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amsui: Tamkang University Press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Zombie Preparedness. https://www.cdc.gov/cpr/zombie/index.htm Accessed 11 March 2020.
Fan, Y.; Zhao, K.; Shi, Z.-L.; Zhou, P. Bat Coronaviruses in China. Viruses 2019, 11, 210
Jones, K., Patel, N., Levy, M. et al. Global trends i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Nature 451, 990–993 (2008). https://doi.org/10.1038/nature06536
Inayatullah, Sohail and Ivana Milojević. 2015. CLA 2.0: Transformative Researc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amsui: Tamkang University Press
Machalaba, C and Karesh B Fight Pandemics Like Wildfires With Prevention and a Plan to Share the Costs, Foreign Affairs (6 March 2020)
Morse SS. Factors in the Emerg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1995;1(1):7-15. doi:10.3201/eid0101.950102
Olival, K., Hosseini, P., Zambrana-Torrelio, C. et al. Host and viral traits predict zoonotic spillover from mammals. Nature 546 646–650 (2017). https://doi.org/10.1038/nature22975
Webster, R. Wet markets—a continuing sourc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and influenza?:The Lancet, 363, Issue 9404, 17 January 2004, 234-236
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ganisation (FAO 2015) Biosecurity guide for live poultry markets. http://www.fao.org/3/a-i5029e.pdf. Accessed 13 March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