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科骥(Louis ZHENG), 未来学家俱乐部(中国)

王家琨(JK WANG), 未来学家俱乐部(中国)

概述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笔者在社群活动实践中经常采取的以策展+工作坊形式的研究方法,结合未来学、个体视角、青年叙事。通过共创工作坊中个人创作的拼贴画,了解个体未来叙事,并尝试延展到对青年群体未来的长期追踪和分析。本文详细分享了这套方法的基本框架、研究及活动流程,并用具体案例解释图景分析方法。

关键词:未来图景、叙事拼贴画、共创式展览

Summary

This article aims to introduce a research method that the author often adopts in the practice of community activities in the form of exhibition curation + workshop, combining foresight, individual perspective, and youth storytelling Through the collages created by workshop participants, we can understand the future narrative of individuals, and try to extend it to the long-term tracking and analysis of the future of youth groups. This article shares the basic framework, research, and process of this method in detail, and uses specific cases to explain the collage analysis method.

引言

中国的未来是怎么样的?这是我们长期追踪的一个话题。然而,这个话题又过于宏大,讲中国,谈未来,又具体可以从何说起呢?我们关注的不是宏观未来,而希望落脚在个体身上。因此,我们将关注对象放在中国年轻人身上,从年轻人身上找寻未来中国的线索。

我们关注年轻人对未来的思考依托于未来学家俱乐部。未来学家俱乐部成立于2018年,由三位热爱未来学的年轻人发起,希望通过未来思维连接专业未来学家、趋势观察者和社会创变者。在各种社群活动中,我们定期组织未来话题探索的工作坊,这些话题的选取通常从年轻人个体视角出发,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往期话题涉及未来独居生活、未来教育、未来工作形态、未来可持续城市等。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逐渐明确目标群体为“对未来怀有纯粹的好奇心”的人- 我们自己定位为一个开放平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这里自由思考和表达他们对未来的思考和探索。

谈论未来本身有时候过于抽象,为了让这样的探索更生动、有趣,在过去两年,我们还发起了一个展览计划,被称为“自造未来 · 2050”。在展览中我们邀请现场的年轻人即兴创作未来叙事拼贴画,并在各种展览中持续这样的作品。通过这样的展览计划,我们希望了解年轻人与个体未来叙事的关系。本文旨在介绍这项展览计划的布展流程,以及所涉及到参与式未来学实践方法。

一、背景

1.为什么关注个体未来叙事?

个体叙事的重要性在于,它对过去的经历重组和再造,进而让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历产生联系,这其中也包含经历的意义、解读和隐喻。从心理学而言,过去和未来都是当下的延续,因此,个体的存在和行为不是为了阻止或者逃避时间的流动性,更多在于人对时间的改变影响。未来,不仅是关于可能性,也是关于人的存在性。我们基于过去和现在,未来已经在脚下。总结来说,个体叙事是一种现象,包含了过去和未来,也是对于当下和未来的思考,以及对过去的重新解读。

同时,叙事已经成为一种理解未来不确定性并在当下做反思的重要工具。叙事作为一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让参与者创造具有丰富、具象、生动和戏剧性的故事,来将他们难以表述的抽象概念变成可以感知、讨论和传播的文本。从而让个体的声音得以汇聚到更大的群体中,并展现出这个群体对于未来具有普遍性的想象。

换句话说,个体未来叙事可以帮助我们观察与分析由个体参与者的过往经验重组和再造而成的未来构想,并从类似主题的未来构想中寻找到片段化的集体过往经历,从而将这些个体的未来构想拼接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群体未来构想。

2. 为什么将年轻人作为未来叙事主体?

人在22-33岁之间会面临人生发展的转型,他们追逐时髦并创造潮流,敢于尝试一切新鲜事物。在他们眼中,变化是无害甚至是有益的。他们在与过去告别,建立未来愿景的情况下是鲁莽、嬗变,同时又难以预测的。但是对于未来学研究者来说,青年群体对未来的想象正是重要的弱信号,因为它可以揭示这一群体和其中的个体在未来逐渐固化的感受、想法、思维和行为模式。这样的未来想象通常是关于尝试摆脱现实,改变外界环境,而当对未来的希望和现实的不满交织在一起时,会极大激发一个人乃至一群人的野心和理想。所以说,年轻人是创造别样未来的重要因素,虽然在全球各地在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人工智能社会或者创造包容性未来中,年轻群体的角色往往难以清晰界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即便这一代年轻人总有一天可能从叛逆变为“平凡”,但终究会有下一代叛逆的年轻人到来。

二、策展介绍、主要方法及设计框架

  1. 策展介绍

自造未来 · 2050展览计划通常包含现场共创工作坊+展览活动,我们受到本地青年社会组织BottleDream,伍德吃托克等主办方邀请策展,邀请现场的参观者通过叙事拼贴画方式即兴创作,表达他们的未来思考。对于主办方作为合作者的考量在于目标人群是否一致。例如,BottleDream一家致力让有意义的事情有意思的社会创新组织,他们受众主要是大学生和刚刚工作的职场新人,他们热爱思考,对社会创变、可持续等话题保持兴趣。伍德吃托克(Woodstock)是中国的一家聚焦青年人文化和消费的嘉年华品牌,他们通常围绕食物、音乐、服饰等主题市集吸引年轻一代。

在瓶行宇宙大会现场展览(2019) Source: FuturistCircle

2. 主要方法

为了收集年轻人对未来的个体叙事,我们没有采用商业咨询项目中的未来图景工作坊,这样的工作坊通常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以达到共识为首要目的,缺乏足够的空间让每个参与者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这些工作坊主要使用面向专业人士的设计创新工具来组织共创,比如制作“便利贴(post-it)”, “纸模”(paper prototype)和“概念草图”(conceptual sketch),以产出商业和设计策略。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方法对于非未来学专业背景的普通参与者来说,工具使用的复杂性会消磨他们构建概念的信心和专注力,因此不利于他们对未来构想的自由表达。另一方面,我们也避免了耗时过长的深度访谈,主要是由于访谈形式在时间和精力投入上过高的要求,不适合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样本素材。

自造未来展览+工作坊 未来图景工作坊 深度访谈
目的 引发个体对未来的思考,并即兴表达 形成未来图景,跟利益关联方达成共识,形成下一步计划 深入了解被访者表达背后的原因
产出 拼贴画作品、创作理念和过程记录 未来图景、执行路线图 用户洞察
参与对象 任何人 决策者 专家、普通受访者
价值 创意方式短时间快速产出大量个体未来叙事(虚构的故事) 将利益关联方聚集在一起,通过对未来的思考,为下一步达成共识 以更长的时间和成本投入,一对一挖掘更深度的未来叙事

Source: FuturistCircle

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叙事拼贴画(Narrative Collage Method)。它采用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叙事方式,以引人深思的话题带领创作者从自我经验出发进行图像创作。用这种方式,策展方在现场的工作被大幅缩减到只需收集和归类这些拼贴画。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由少量工作人员组织大量参与者进行共创,获得未来叙事样本。而在分析这些样本时,也不仅在于拼贴画本身所传达的文本形式,而是作品所蕴藏的符号和这些符号在文化语境下表达的含义。策展方需要将自己代入到参与者对未来的某种想象之中,这种想象的过程和结果投射了参与者所认同的一部分现实。

为什么采用叙事拼贴画?当我们在谈论未来时,由于未来本身不在场而不能被叙述,这时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来激发人们的想象,将不在场的未来召唤到现场。由于现实的不在场,我们往往不能有效的使用新的现实叙事来推翻在场的现实,所以充满创意、甚至魔幻的幻想可以通过对于符号的挪用突破现实对于个体的钳制,激发出更有生命力和在场感的未来构想。

3. 策展理论框架

Source: FuturistCircle

我们的策展方法主要涉及三个维度:远见、叙事和个体视角。

远见 (Foresight) 是一种未来预判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公共政策、商业策略,还可以帮助个人探索未来的各种可能性。当它结合了叙事 (Storytelling) 和个体视角 (Individual Perspective),每个人都有制作各自想象的未来图景,将不同的未来图景拼接在一起时,可以体现出远见,即对未来不同可能性的思考。

叙事包含在叙事拼贴画创作过程中,以及创作者对于创作结果的再次阐释。我们会观察创作者在创作叙事拼贴画的全过程,同时在创作结束后鼓励创作者展示并以对话方式了解创作理念、创作情感和对未来的思考。

个体视角鉴于目前可查阅到的和中国未来有关的研究资料中,大部分都是偏向于宏观政治、经济、关键决策者和专家的视角,我们更倾向于从社会个体视角出发,了解他们眼中的未来。

1) 远见x叙事

当远见和叙事结合时,成为未来叙事 (Future Narratives) 。区别于一般的叙事更关注现实世界,而未来叙事不一定要包含现实,它可以包含未来的多种可能。由于没有故事世界和社会连接的任何限制,个体的未来叙事可以从个人未来延展到全球未来。

2) 远见x个体视角

当远见和个体视角结合时,成为个体远见 (Personal Foresight)。人们有一种原始的推测、预判、建模能力以及选择不同的未来方向。他们的意识跟社会环境紧密关系,但是跟自我实现、结构矩阵、理解和驱动力有关。因此,人们对于未来的思考可以不陷入单一的未来,不像我们的生理受到时间的局限,我们的思维、想象力和精神可以自由畅游在不同的世界、世界观、过去、现在和未来。

3) 叙事x个体视角

当叙事和个体视角结合时,形成了个体叙事 (Personal Narratives),个体叙事是一种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和个人经历、体验有关的叙事方式。它是一种对话性质的日常交流,是一种自然可持续的对话,由日常生活提炼而成。

4. 小结

我们在策展中主要运用的未来学方法是叙事拼贴画。它不仅在于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个体对未来的思考,还有包含创意表达,参与者根据自己脑海里的想象或者现场他人已经制作的图景作为灵感来源,在开放的环境中激发个人创造力尽情艺术表达。

我们的策展理论框架覆盖领域远见、叙事和个体视角,这三个部分组合在一起的重叠部分就是用未来学方法理解个体视角叙事,即用未来思维让年轻人参与到个体未来叙事。

三、策展流程

策展流程主要分为活动策划及布展、现场共创及记录、创作物归档及分析解读三个步骤。

  1. 活动策划及布展

由于活动完全由未来学家俱乐部发起,出于活动成本的考虑,我们会选择跟展会主办方合作,他们负责提供场地、招募宣传和现场导流。

与此同时,我们要策划场地搭建方案、准备展览物料、活动流程和志愿者招募(2-3 名)。

例如,在伍德吃托克展览活动中,我们会邀请参与者先思考未来2050年想要的未来和不想要的未来,用关键词写在便利贴上并贴起来。在瓶行宇宙大会在的工作坊中,我们简化了物料—仅用纸箱搭建展台可以极大降低经济成本,而活动流程中我们也省去了便利贴写下未来2050关键词的环节,这样可以提升现场参与者的效率,减少排队等候时间。

在伍德吃托克的展览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小房间”,里面挂满了我们先前收集到的年轻人关注的热点关键词,并邀请参与者在现场创作图景后,也会悬挂展示。

Source: FuturistCircle

2. 现场共创和记录

Source: FuturistCircle

1) 共创方法

我们采取2种方式,a. 口头引导,告知参与者获活动流程(见上图) b. 自助引导,为节省现场人力,提升效率我们也采取自助引导的方式。参与者用手机扫码活动海报二维码,自动跳转至工作坊玩法的网络页面,自助参照进行。(见上图)

杂志选取示意。我们会尽量选取不同主题且插图丰富的杂志,这里既有写实题材,也有偏科幻、创意的虚构类题材,让使用者在制作叙事拼贴画时有足够的选择。这些二手杂志经常可以在淘宝上以很低廉的价格获取。

Source: milk, Sci-fi world, modern weekly & national geographic

我们会提供来自科幻、时尚、商业、自然科学等不同主题的二手杂志,现场参与者自行选择并剪裁他们所需的材料,拼贴在画纸上。通常会邀请创作者通过一个脑海中浮现未来的关键词任意发散,或者观摩他人已经完成的作品获取创作灵感,我们不干预创作理念和未来思考。

2) 记录:

除了常规的拍照、录音以外,我们也会建议创作者在完成作品后,写下他们的图景标题、关键词、图景故事和个人联系方式。同时,抽取部分创作者做现场的快速访谈,获取图像、文字以外的更多叙事。

3. 创作物归档及分析

通过多地数轮的“自造未来“展览,我们收集到了200多位青年的未来叙事拼贴画,包含他们的个人未来叙事。我们从视觉社会符号学的视角出发,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解读参加者所构想的“个人未来故事”的视觉表达。

Halliday(1985)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将语言视为社会符号,真实的语言是在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生成的,而语法则是这种外部环境的再现,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周围发生的一切。考虑到视觉成像技术在信息传播中取得的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Kress&van Leeuwen(1996)在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比照韩礼德功能语法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 、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 及语篇功能 (textual function) ,使用稍微不同的术语: “具象性 (representational)”而不是“概念性 (conceptual)”;“互动性(interactive)”而不是“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 “组合性 (compositional)”而不是“文本性(textuality)”第一次系统全面地提出了可以广泛应用于图像分析的理论工具—视觉语法,并以这三个层面全方位构建图像语意的阐释框架。

为了较为完整地呈现如何对“个人未来叙事”的样本进行图像语义分析过程,我们将以上述三个阐释维度,及其中具体的图像语法元素为框架-即表现形式,排版和道具,演员的外观,每个图像的组成和表现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通过使用视点,距离和接触编码) 来分析一个典型样本。 我们对这一样本的解读揭示了创作者的女性气质在其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意义和表现方式,并潜在地反映了一部分中国年轻女性群体的共有的未来叙事。包括表现形式,排版和道具,演员的外观,每个图像的组成和表现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四、分析示例

在这里,我们选择了一幅未来叙事拼贴画,尝试解读年轻人的个体未来叙事。

作品名称:Me, My Boys 作品标签:女性、自我、颠覆 创作时间:2019 作者:匿名 |  Source: futuristcircle

1.具象性含义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

Kress&van Leeuwen(1996)指出图像是通过视觉句法模式(Visual Syntactic Patterns)来让各个视觉参与元素(Visual Participants)呈现出有意义的关联性的。 视觉句法模式可分为叙事表征(Narrative Representations)和概念表征(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s)两大类。前者以行为和事件的方式将视觉参与元素联系起来,包括行动 、事件或正在发展的变化过程。后者则是揭示图像中的视觉参与元素的更广泛,稳定或永恒的’本质’。 它们并不代表它们在做什么,而是代表它们是什么,或者意义什么,或者属于什么范畴,或者具有某些特征或成分。

在这幅拼贴画中,没有明显的呈动态的的视觉参与元素。 因此,我们无法明确构成叙事表征的元素载体。 相反的,作者通过概念表征极其直观地将图像中的人物元素进行“分类” – 各种男性形象聚集在这幅拼贴画中,以圆形对称分布,表明他们有相似之处,因而属于同一个类目。

再看仔细一些我们会发现,这些男性按照他们的视觉语素,可以被分为3个亚类的概念表征-花美男(casual smart clothing, smooth and youthful look, retained and abstinent pose),酷艺术家(sun glasses, street fashion clothing, casquette, poker faces) 和肌肉英雄 (bulging muscles, tight sportswear, defending pose) 值得注意的是,从图像形式来划分,花美男和酷艺术家都是以实拍照片的形式出现,而肌肉英雄则是以漫画角色而非真人的形象出现。这意味着肌肉英雄的形象与现实的距离更远,或作为一种“被压抑的现实的”的幻想而存在。

与多样的男性形象不同,位于画面中央的年轻女性代表着“无畏时尚” 。根据其显著的视觉特征得出的-比如梳向后方的大背头、放松的姿势、平静的凝视、高档泳衣、健美的身材、古铜肤色、精致裸妆 -我们认为她呈现出“无所畏惧”以及“时尚健康”的概念表征。(slicked-back hair, unwind pose, calm gaze, upscale bathing suit, toned body, bronze skin, nude make-up)

2.互动性含义 (Interactive Meaning)

互动意义是指图像和观看者之间可以产生互动关系,并且提示观看者对图像所表征的事物应该持有的态度。Kress&Van Leeuwen(1996)提出了实现互动意义所遵循的三个原则:接触、

社会距离和态度。

1)接触

接触是指图像中的参与者与观看者,通过目光的指向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想象中的人际关系。当参与者的目光指向观众时,图像中的参与者仿佛在向观众者索取什么东西,Kress&Van Leeuwen(1996)把这种图像称为“索取”类的图像。当图中参与者目光不指向观看者,亦或参与者不是具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时,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这种想象的人际关系就不复存在了,Kress&Van Leeuwen(1996)则把这类图像叫做“提供”类图像,即向观众者提供信息。

在这张拼贴画中,周围的男性角色的视线几乎都是直接面对观众,属于“索取“类图像,从而与观看者建立了想象中的人际关系。这些男性被无差别的陈列在观察者面前,这种陈列方式让他们无形中争夺着观察者的注意力。但由于注意力的选择权在观察者手中-这种权力关系将这些男性至于被消费的地位上。这种一隐喻暗合了在中国的迅速崛起男色经济和女性凝视(female gaze)。同时,这些男性图像参与者的眼神,即便部分被墨镜遮挡,但却依然透出禁欲的非色情的气质,这意味着他们对于观察者(尤其是女性)是卸下(性)攻击性的。”无害的商品”是这些在女性视阈中被摘选出来的男性的共同隐喻。

而位于中央的女性角色的视线偏向侧方,图像参与者和图像观看者之间便不存在想象的人际关系,因此属于“提供“类图像,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的关系时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接受者,起到了向观众提供信息的作用。这个姑娘在完全的做自己,不仅脱离传统男性审美中的美人的标准,而且还不打算以自己的美作为筹码去和观察者建立任何符号交易。她只是神色自若地站在那里,似乎周遭的男性都没有在她的心里掀起一丝波澜。她是全然自洽的,她的存在只是为了给这些男性商品锚定一个潜在的买家,而这个买家并没有迫切的购买欲望,她只是静静地审视着货架上的商品。

2)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是指由图像与观看者的距离远近所折射出的社会关系。Kress&Van Leeuwen(1996)认为图像的框架尺寸也会反映图像中的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亲疏关系。

对于这张拼贴画来说,画面中央的女性是以一个中近景特写的方式出现,头和肩部的特写可以暗示亲密的,个人的关系。 但同时由于女性没有直视观众,这一关系的亲密程度又被减弱了,她似乎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独立女性的气质,并没有积极地想要接纳或融入一个小圈子。

其次,图像中的男性参与者,按照其取景尺度可以表达两类亲疏关系。

首先是“酷艺术家“组别,这一组别的形象主要是肩部以上的大特写,这表现了作者对这一男性群体更多地偏好。而全身入镜的花美男和身处大远景中的肌肉英雄则表现了更少的偏好。这一点结合前文叙述的“肌肉英雄“的虚构幻想性质,隐喻了了中国女性对于男色消费的审美偏好。女性对于男性的才华和天赋的青睐是最得到社会认同和接受的;其次女性对于男性的穿着和妆容的要求正在逐渐自然化、常态化;但女性对于男性的健硕身材和与之相伴的性能力的品评仍然是一种社会禁忌。同时在画面远处的肌肉英雄形象也承载了女性对于男性霸权(hegemonic masculinity) 所具备的攻击性的不信任和逃避。这种矛盾的心理让被摘选的肌肉英雄的角色呈现一种“防御“的姿态,这也意味着女性的自洽似乎需要通过让传统的男性霸权放弃攻击性来实现。这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女性在男性审美上的两难境地,对于男性的力量美的吸引与对于男性放弃攻击性的需求似乎不甚兼容。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何在亚洲女性相对更能接受长着精致娃娃脸的肌肉猛男,因为身材的攻击性被脸庞的无害性中和了。

3) 视角

“视角”主要被用来体现态度,表达的是对图像中参与者所持有的态度。如果观看者以仰视的角度看图像中参与者,表示参与者相对于观看者来说处于强势地位,平视角度则表明观看者和

参与者之间相对平等的关系,俯视则体现观看者享有权势。(Kress&Van Leeuwen 1996)

画面中央的女性角色处于一种被观察者仰视的视点。这让这个视觉参与者处于一种强势的地位,让她仿佛成为了众人膜拜的女王或女神。相较之下,图中的男性图像参与者由于平视观察者,就没有显露出明确的态度。这种视点的差异,强化了作者对观察者固有的性别政治立场的挑衅色彩。这种冲突加剧了这幅作品的政治关联性和敏感度,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4)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类似于功能语法中的组篇意义,指的是图像的再现意义和互动意义相联系组成有意义的整体的方式。实现构图意义的视觉参与元素主要有3种-信息价值 (Information Value); 取景(Framing) ; 以及标出性 (Salience)。

a. 信息价值

根据Kress 和Van Leeuwen (1996)的研究,中央-边缘构图在视觉参与元素之间产生了权力差异。 观察者通常认为那些位于中心的元素会将位于边缘的元素聚集在一起。 相应的,边缘元素则呈现出被具有权力的中央元素吸引的要素——它们从属于,服从于具有权力的中央元素等等。 在我们的案例中,作者的选择,使得位于画面中央的女孩比周围的男孩更有权力。 这进一步证实了上文所述的关于坐着的女性权力意识的推断。

b. 取景

“框架”表明一个组合的元素可以被赋予单独的身份,或者被表示为归属在一起。 作者在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之间加了一圈黑色的边界线。 这条边界线表现为一种不连续性。 此外,某些独立的男性形象,被作者沿着他们的轮廓切割出来,进一步表明他们于位于圆环中的男性形象的语义差异。

c. 标出性

Kress Van Leeuwen (1996)使用了“标出性”一词来表示某些元素可以比其他元素更引人注目。 作者用手写标记在图像中央的女孩身上标注了“ me”最终使观察者得以确认作者在图像中的自我投射的对象。 这种认同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一个中国女孩选择了一个白人女性来代表自己——我们不难推断出一个假设,即印刷媒体上的亚洲女性形象可能无法代表中国年轻女性所渴望,所认同的强大而独立的特性。 此外,作者用关键词“my boys”进一步宣誓了她对于男性视觉参与元素的所有权。 一方面,选择“男孩”而不是“男人”这个词,使得这些男性形象的男子气概在这种女性居高临下的性别视阈中被弱化、无害化; 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作者的女性凝视中性欲望的表现张力,使得这种凝视本身也无害化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注有著名诗人李白名字的纸片-也将位于圆环的男性视觉参与元素的概念表征确定为“Cool Artist”。 这位著名的诗人进一步为这一表征注入了无拘无束的,有才华的,叛逆的,商业上成功的艺术家的意义。

通过上面的一个案例分析,我们尝试从个人视角阐释了中国女权主义发展的一个片段。为了交叉证明上述案例的观点我们还需要收集更多类似案例,才能更具有群体代表性,可以进一步预示中国女性这一群体的未来变化。

五、结论

为了以从个体未来叙事中理解未来,我们持续摸索了一套方法,将展览、共创活动和未来图景拼贴画结合在一起,它主要结合了战略远见,叙事和个体视角。这套方法以邀请现场参与者即兴共创的方式,以低门槛快速产生大量未来图景拼贴画,并可以通过语义学、文化符号学等方法对图景视觉及访谈内容做更多解读,以理解个体视角的未来。

六、下一步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在最初发起这项展览计划的原本目的更多在于共创本身而非研究,存在不够严谨的情况,由于关键信息的缺少,例如,不是每幅作品我们都充分了解到创作者的想法,因此在归类分析过程中也融入很多我们的主观猜测。综上,它不能完全视为学术研究,更多在于将未来学和策展结合的社会实验。

我们计划将此项活动作为未来学家俱乐部的年度活动,持续采集通过未来叙事拼贴画结合当下中国年轻人的个体视角,了解年轻人对于未来关注的趋势变化。将这些图像、文本做结构化处理,保存在研究数据库中,以此积累数据长期观察年轻人的群体展望和中国未来。

七、本文作者

郑科骥, 前瞻创新专家、未来学家俱乐部联合发起人(中国)

王家琨,文化研究专家、未来学家俱乐部核心会员、哈索尔品牌主理人(中国)

Louis ZHENG, Foresight Innovation Strategist, co-founder of FuturistCircle, China

JK WANG, Culture Research Expert, core member of FuturistCircle, founder of HATHOR, China

Contact us: Keji.louis.zheng@gmail.com

八、附录

1. 展览主办方介绍

瓶行宇宙 – BottleDream「瓶行宇宙」致力于中国社会创新活动,以一年一度的“美好大会”为契机,提出特定社会议题,并集合多方社会力量共同收集全世界创新有趣改善它的创变者与方法,实现共赢。https://www.bottledream.com/about.html

伍德吃托克 – WoodStock成立于2015年的伍德吃托克是集美食、音乐、娱乐、互动、新消费品牌聚合一身的大型城市嘉年华厂牌 http://www.woechina.com/woodstock

青年志 – China Youthology是一个研究团队,以社会学和人类学为根基,专注于中国青年群体和青年文化的研究,同时给品牌提供商业研究和咨询。http://www.chinayouthology.com/

2. 参考文献

James E., Gary A., Jan-Erik R., Johannes J. & Torbjorn S. (1996), Aging and Biography: Explorations in Adult Development.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Richard A Slaughter (1996). Futures, Vol.28, Issue 8, Future Studies: From Individual to Social Capacity (pp. 751-762). Elsevier Ltd.

Peter von S. & Alex M. (2015). 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Vol.20, No.2, What in the World? Story worlds, Science Fiction, and Futures Studies (pp. 25-46), from https://jfsdigital.org/wp-content/uploads/2015/12/01_Articles02_What-in-the-World-2.pdf

Amelia R. & Chaoyun L. (2017). European Journal of Futures Research, 9(2017), How young people imagine their future? The role of temperamental traits, from https://eujournalfuturesresearch.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007/s40309-017-0116-6

Jennifer G. & Sohail I. (2002). Youth Futures: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Transformative Visions. Youth Dissent: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Youth Futures (pp. 19-30), Westport, Ct. Praeger.

Monika K. (2005). Storytelling, Vol.2, Issue. 2, The Narrative Collage As Research Method(pp. 5-27),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from https://digitalcommons.wayne.edu/storytelling/vol2/iss2/2

Vuokko J. (2014). 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Vol.18, No.3, Introduction to Narrative For Futures Studies (pp. 5-26) from https://jfsdigital.org/wp-content/uploads/2014/04/183-A02.pdf

Kress, G. & Van Leeuwen, T. (199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Routledge.

Michael A. & Ruqaiya H. (1985).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are.

Comments are closed.